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哇……随着央视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刘欢老师的《英雄之歌》风靡全国。20年后,它仍然很受欢迎。歌词中的北斗被称为北斗七星,这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天文术语之一。
北斗七星不是星座(constellation),而是星群(asterism),它们位于大熊座(Ursa Major),因为排列的形状像一个大勺子,所以西方称之为Big Dipper(意为大汤匙)。我们中国人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在古代,中国人觉得它就像一个斗(一个舀酒的容器),位于北方的天空,所以我们称之为北斗。
有机智的朋友问,有南斗吗?当然,黄道附近有一个叫人马座的星座。人马腹部有六颗亮星,古代中国人称之为南斗,分为28宿。
在小学的自然课上,老师讲了如何识别北斗,如何用北斗找到北极星。一般来说,北斗七星有两颗星和北极星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其中靠近北极星的中国星叫天堂,远叫天堂,然后顺时针方向是:天堂、天堂、玉衡、开阳、瑶光,这些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代纬度书《春秋运动中心》,在西方天文学中,它们的数量是: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
既然北斗七星是众所周知的,那我为什么要提到北斗有多少颗星呢?因为古代中国人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凑数字。例如,一年四季,但为了迎合五行学说,有必要在夏秋之间挤出一个叫长夏的第五季。不,古代中国人认为这七个数字不是很好,所以他们给北斗加了两颗星,分别叫辅星和毕星。《宋史天文志》记载:第八星是毕星,在第七星(按,即瑶光)右侧,不见;第九星是辅星,在第六星(按,即开阳)左侧很常见。开阳(大熊座)ζ)旁边确实有一颗四等星(大熊座80),通常称之为辅星。
在古代,辅星除了占星用途外,还被中外军队用来测试士兵的视力。由于辅星距离开阳11角分(角分和角秒是天文学中常用的单位,1角分为1/60度,1角分为1/60度,距离11角分是指以人眼为顶点,将两条射线引向开阳和辅,形成锐角,角度为11/60度),视力差的人无法区分这两颗星。
然而,古人不知道的是,辅星和开阳之间存在着力学联系。不是两颗八杆打不开的恒星在视线方向上相互靠近。在天文学上,这叫双星(binary star)。肉眼或望远镜可以看到的双星,如辅星和开阳,被称为视觉双星。如果用望远镜看,可以看到开阳(大熊座)ζ)它本身也是一颗视觉双星,两颗子星相距14角秒,其中主星大熊座ζ1亮度是2.4等,伴星大熊座ζ2亮度是4等。顺便说一句,双星这个词是大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爵士成立于1802年,现在我们知道双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天文现象,超过一半的星星位于双星系统。但别担心,太阳没有伴星。
现在北斗七星真的变成了北斗九星,但故事才刚刚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大熊座ζ1.发现它的光谱很奇怪,有些光谱线的位置会周期性摆动。对这一现象最简单的解释是,它是由两颗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两颗子星应该绕着共同的纹理移动。当它们朝向或背对地球时,由于多普勒效应,光谱线会向紫色或红色方向移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光谱位置周期性摆动。
由于这种双星的绕转周期很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很近,很难区分望远镜,所以这种双星被称为分光双星。大熊座ζ1是第一个被识别的分光双星,其中伴星绕主星的运动周期为20个.5天,彼此的距离只有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然后大熊座ζ2也被认定为分光双星,甚至可能是三合星,这还没有结束,辅星也被认定为分光双星。光是开阳本身现在就是七聚星了。现在我们数数北斗是多少个?一、二、三……乖乖,北斗十二星。
但别忘了我们刚才说的,双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天文现象。事实上,天枢和天权都是三合星,所以北斗至少有十六星。
有趣的是,在北斗明星中,除了天枢和瑶光,其他恒星都朝着人马座的某个方向走。这种现象是英国天文学家理查·普罗克特(Richard A. Proctor)1869年发现,从我们已经掌握的恒星测距结果来看,天枢距离我们124光年,瑶光距离我们101光年,而天轩79光年、天暨84光年、天权与玉衡81光年、开阳78光年,这说明我们后者可能是相互关联的。据此,天文学家认定这些恒星属于一个名为大熊座移动星群的恒星移动星群(Moving Groups)。
所谓移动星群,是指具有相似年龄、金属成分和移动特征(视觉速度和自我)的一群恒星。它们可能同时诞生于气体云中,但由各种原因组成的疏散星群解体。大熊座移动星群年龄约5亿年,其中心距地球约80光年,范围约30光年X18光年,其主要成员星约14颗,其中大熊座方向13颗,猎犬座方向另一颗。根据巴谷卫星的观测结果,大量的恒星也属于这个移动星群,但它们分布在天球的其他部位。当然,我们的太阳不属于这个移动星群,因为太阳的年龄大约是50亿年,远远大于这个移动星群的年龄。事实上,我们的太阳只是无意中经过了这个移动星群,4000万年前我们离它们还很远。
如果把大熊座移动星群算作北斗,北斗有多少颗星?这是那些胡说八道北斗九星的古人想不到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观点
本文转载自科学公园微信公众号
征 稿 启 示
欢迎来到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可涉及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旨在告知公众科学探索的结果,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交报酬。
投稿邮箱:cfi@crisp.org.cn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科学事业最大的支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星座吧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z8.com/xzzx/615.html
评论列表(128条)
2023-06-10~暂无数据~